人才队伍
院士
研究员
正高级工程师
客座研究员
项目研究员
项目正高级工程师
副研究员
高级工程师
继续教育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吴仲华基金
概况
信息发布
捐助倡议
获奖情况
科研机构
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
能源动力研究中心
轻型动力实验室
循环流化床实验室
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储能研发中心
传热传质研究中心
先进燃气轮机实验室
无人飞行器实验室
新技术实验室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科研队伍
姓    名: 李胜 性    别:
职    务:   职    称: 研究员
邮政编码: 100190 专家类别: 研究员
电子邮件: lisheng@iet.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1号

 简历:
 

  工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077月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得热能与动力工程工学学士学位;20127月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工程热物理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127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主要从事研究方向:长期从事气化多联产及低能耗捕集CO2研究; 

  主要取得了如下学术成果:(1) 发现了天然气合成“能耗拐点”和CO2富集现象,揭示了能耗拐点产生的热力学机理,进而提出了未反应气适度循环和合成后分离CO2的联产方法,并开展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新方法避免了能耗拐点,实现CO2分离前浓度提高20%-35%,分离能耗降低约20%,能够实现近零能耗的CO2捕集。(2) 针对联产关键技术,参与提出了煤炭碳氢组分解耦气化方法,从能量品位匹配等角度揭示了其不可逆损失减小/热力学效率提升机理,并通过100kWth试验验证,提高了冷煤气效率4-6百分点,并能实现CO2的低能耗分离。(3)提出了动力学和图像火用分析相结合的交叉方法,揭示了复杂化学反应内部各子反应的不可逆损失及子反应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高效煤气化方法的构思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回收合成气显热的热化学回热型气化方法,将气化冷煤气效率可进一步提升至88%-90%。 

    

  学术成绩介绍: 承担和参与了国家的多项国家重大任务,包括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重点研发、两机专项重大项目,同时主持研究了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项目以及和华能集团合作的大规模捕集CO2的横向课题并主持完成了973项目子课题的结题。发表 SCI 38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SCI他引600余次,第一作者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影响因子21)、Environ . Sci. Technol等,9篇影响因子大于/接近10。曾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 YETA、澳大利亚工程院ATSE的低碳能源技术Future emerging leader、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青年突出贡献奖等奖项。受邀国际著名会议的特邀报告—国际能源署IEA第四界燃烧后捕集CO2国际会议和美国ACS年会,并担任SCI期刊的副主编。多次担任著名能源会议如ICAE、ECOS、ASME等的分会主席,同时长期担任多个著名能源期刊如Applied Energy, Fuel,Energy等的审稿人。 

 学历:
 
 研究领域:
 
 社会任职:
 
 获奖及荣誉:
 
 代表论著: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